◆中国钢研智能部与中唐特钢签订全流程智能升级工程
据中国钢研消息,3月18日,中国钢研人工智能(工程)事业部与赤峰中唐特钢有限公司在赤峰市宁城县举行签约仪式。中国钢研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郝晓东,宁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文泽,中唐特钢董事长马得好等出席签约仪式。
郝晓东对宁城县委县政府和中唐特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双方战略合作前景作出展望。他强调,此次合作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中唐特钢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中国钢研智能部将充分发挥在一体化调度、生产能源协同、全流程质量管控与智能感知、智慧决策、精准执行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优势,建设具有一定行业示范意义的智能化工程,共同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得好表示,智能升级工程是中唐特钢战略性关键布局,依托中国钢研在界面、能源、质量与大模型、算力、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必将加速中唐特钢智能化升级。同时,作为蒙东地区重点企业,中唐特钢也将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张文泽强调,此次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宁城钢铁企业智能化升级,探索了央地协同发展新机制,为宁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芜湖新兴铸管:推进新型经营责任制改革,优特钢生产势头强劲
2025年一季度以来,芜湖新兴铸管炼钢部紧扣新兴铸管股份“1173”工作主线,纵深推进新型经营责任制改革,通过实施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将职工的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全面激发职工创新改革动力。3月份以来,RH产能实现新突破,三四连铸产量稳定提升,汽车钢生产、外卖坯发运逐步走上“快车道”,优特钢生产迸发出强劲势头。
突出顶层设计,引领改革方向。芜湖新兴铸管炼钢部炼钢部高度重视新型经营责任制改革,组织多次专题研讨,按照收入向业绩贡献大的岗位、重点岗位倾斜的原则,深入落实各工序、专业口薪酬的奖金分配制度,特别是转炉、精炼、连铸、工艺按照当前生产经营组织和优特钢工艺要求,完善更新指标和业绩清单,为改革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完善激励机制,强调"价值创造"。聚焦全优钢生产、质量、成本、效率,该部按照成本最优生产组织的原则精益排产,针对含S钢、低碳钢等冶炼难度高、冶时长的钢种,通过评估四班冶炼综合能力、定向排产,实现精品生产班组化。短浇次包根据钢种成分,冶炼计划品种、规格、铁水量,确定转炉铁钢比、连铸拉速最佳值,以实现生产效率最高。
保持良好态势,落实能力提升。该部不断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落实改革措施,将新型经营责任制向纵深推进,压实主体责任,各工序以业绩论英雄、以效益定薪酬,激发全员干事创业新动能。当前,转炉围绕经济指标不断细化升级操作,精炼聚焦RH产能释放不断深挖设备、技术创新,工艺持续推进工艺技术过程控制和经济合金替代工作,“业绩决定收入”导向深入人心,干部职工干事的创新热情更加充盈,方向更为明确,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新型经营责任制的落地显著提升了经营效率与职工工作能力。下一步,芜湖新兴铸管炼钢部将持续推进新型经营责任制不断细化优化、全面覆盖,提升经营活力和质效,进一步融合互促提升党建实效,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创造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全力冲刺优特钢生产指标。
◆中天特钢启动麦肯锡二期合作
3月19日上午,中天特钢召开全面转型项目启动会,标志着与麦肯锡合作的三年战略规划进入蓄势赋能新阶段。
2024年,在麦肯锡团队的辅助下,中天特钢聚焦存量效益挖潜,通过深入开展187个降本增效项目,推动32项生产指标创历史新高。期间,完成了多项制度文件及标准化作业文件迭代更新,并累计开展精益管理培训超1200人次,形成48人精益骨干团队。
根据规划,2025年将重点围绕增量市场突破,全力推动供销转型,从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再造、人才能力建设等维度推进产品结构升级与质量提升,助力实现品牌领先、效益一流、管理先进、组织高效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建设目标。
◆凌钢股份优特钢厂冶炼降耗成效显著
面对严峻市场形势,凌钢股份优特钢厂冶炼作业区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全方位发力打响降低钢铁料消耗攻坚战,实现转炉“瘦身”,钢铁料消耗降低成效显著。2025年2月份,钢铁料消耗较2024年降低10.25千克/吨。
优化原料配比,该作业区依据转炉热平衡原理,精细调整转炉装入配比,降低转炉辅料消耗。严格把控转炉倒渣角度,有效减少炉渣外排量,降低转炉渣量,从源头提升原料利用率。该作业区通过组织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操作人员的水平和控制能力,显著降低转炉喷溅现象,让每一次冶炼都更加精准高效。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全力推进钢包剩水回收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丝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提高钢水收得率。针对20、35、45、40Cr钢等普通优钢,精准提高终点碳含量,成功降低转炉吹损,实现节能降耗。此外,该作业区持续开展提高留渣比例工作。目前,留渣比例控制已稳定在85%以上,减少了造渣材料消耗,对冶炼过程能耗降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