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聚力技术攻坚 推进装备国产化 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生产技术暨设备国产化专题研讨会召开
最新动态
聚力技术攻坚 推进装备国产化 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生产技术暨设备国产化专题研讨会召开
2025-09-286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王志 报道

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是支撑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核电及国防军工等国之重器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是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支撑,更是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9月24日至25日,以 “创新驱动,国产攻坚——迈向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产业新征程” 为主题的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生产技术暨设备国产化专题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图为会议现场

会议由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冶金装备分会主办、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承办,旨在聚焦产业痛点难点,深化技术交流合作,合力推动我国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唐立新(线上),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冶金装备分会副会长、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飞,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冶金装备分会秘书长王希民,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冶金装备分会副秘书长赵长飞等出席会议。东北大学教授、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姜周华,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家富,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仓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王希民、赵长飞分别主持上下午会议,来自行业协会、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的近15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在致辞环节,与会领导围绕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阐述。

图为王文金

王文金指出,随着制造业高端化进程加速,我国对特殊钢和特种合金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尽管行业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高端航空航天用钢等关键领域仍存在进口依赖,核心技术工艺与检测控制装备等“卡脖子”环节尚未实现完全突破。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集中突破核心技术;二是推动装备企业与特钢企业协同研发,强化政策支持推进设备国产化;三是树立质量第一理念,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四是健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五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产业全球影响力。 

图为唐立新

唐立新在线上致辞时表示,钢铁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特种钢作为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支撑,面临高端化、高品质化转型挑战。他强调,特钢研究既要聚焦品种拓展与品质提升,更要锚定低碳化目标,助力 “双碳” 战略实施。此次会议精准契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国际前沿方向,为行业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他同时介绍了姜周华团队在该领域的深耕成果,向长期投身特钢研究的专家学者致以敬意。

图为郝飞

郝飞表示,我国特钢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期,高端产品进口依赖与关键装备受制于人等问题仍待破解,设备国产化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倡议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中国特色技术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推动装备企业与特钢生产企业联动,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图为姜周华

技术报告环节,东北大学教授姜周华作《特殊钢和特种合金冶金装备国产化之路回顾与展望》报告,系统展示了我国在特钢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突破。在电渣炉装备方面,我国已具备150吨级圆锭、60吨级扁锭电渣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全密闭保护气氛等关键技术实现全面国产化,特长电极不交换抽锭式电渣炉等装备及相关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真空感应炉领域,沈阳仪表院2.5吨五室半连续真空感应炉填补国内空白,上海鑫蓝海6吨级VIM 炉创下国产化最大吨位纪录;真空电弧炉则通过熔滴短路频率检测技术实现智能闭环控制,显著提升冶金质量稳定性。姜周华强调,特钢行业需锚定纯净化、均质化、高端化等“九化”目标,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应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本次会议围绕特种冶金设备研制、生产工艺创新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践等内容,共邀请 17 位行业专家作专题报告,深化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

图为王希民

图为赵长飞

图为会议现场

郝飞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我国在高端轴承钢、超超临界火电用钢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部分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流炼钢、轧制设备国产化率超 80%;但航空航天用高端合金、电子信息用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高精度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及部分关键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会议明确以 “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攻克材料性能稳定性等难题,主攻核心零部件寿命提升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国产化,同时提出构建“企业主导+科研支撑+政策引导”生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行动共识。

此次会议搭建起跨领域交流平台,通过梳理产业痛点、整合技术与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奠定基础。为推动成果落地,会议提出三项关键举措:组建专项工作组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建立 “设备 — 工艺 — 材料”需求对接数据库促进成果转化,定期召开跟进会议评估共识落实情况。这些部署将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加速破解高端特殊钢和特种合金产业技术瓶颈,助力核心装备自主可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9 月 25 日,与会代表赴东大工业技术研究中试基地参观,实地了解破解 “卡脖子” 材料难题的原创性成果及智能制造架构方案,直观感受产业技术创新活力。

图为参观现场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