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研冶金材料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9月19日,中国钢研冶金材料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冶金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论坛在京隆重召开。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局长方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中国钢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少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陈学东院士受邀作主旨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有关企业、行业协学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代表200余人参加大会。中国钢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宏斌主持会议。
方磊代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对冶金材料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技术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强调转制院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高质量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的重要意义,并在强化使命担当、强化技术研发、强化培育战新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干勇在致辞中指出,技术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的重大举措。希望技术院围绕“四个面向”,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王牌军”。既要担负起行业共性技术兜底保障的重任,也要勇担材料前沿技术创新引领的先锋,更要建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典范。
何文波对中国钢研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及高端装备制造,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钢铁工业强盛作出的重要贡献予以肯定。对技术院未来行稳致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二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三是紧盯冶金材料产业变革和技术前沿,积极探索新模式、引领新业态。
张晓刚表示,中国钢研作为我国冶金与材料领域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基地,一直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供给,是整个金属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石”与“引擎”。期望技术院为我国金属材料科技的自立自强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张少明表示,中国钢研将牢记初心使命,举全集团之力、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技术院高质量建设运行。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开放合作为理念,将技术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研发基地、冶金材料行业国家级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平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源源不断产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举行了冶金材料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发布了材料应用数据与模型系统(DMMA)。中国钢研副总经理赵栋梁介绍了技术院建设方案。
干勇院士、陈学东院士分别作学术报告,围绕工业化后期加速重点新材料技术发展战略思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强基等重大问题,为参会人员带来了宝贵的学术启发与实践指导,赢得了广泛关注。
9月19日下午举办了高端金属材料、低碳冶金与智能制造、分析测试与材料服役等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最新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有关负责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中国华电、中国一重、国机集团、鞍钢、中国宝武、通用技术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交集团、中汽中心、首钢、河钢、沙钢、包钢、中信泰富特钢等企业代表,中国煤炭科工、中国机械总院、中国有研、矿冶集团、中国建研院、中国信科、中国建科等7家转制院所有关负责人,中国钢研集团领导班子、院士、首席专家、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所属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太钢不锈冷轧厂成功完成2#轧机板型仪国产化改造
近日,太钢不锈冷轧厂2# 轧机板型仪国产化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这是太钢首台实现国产化改造的板型仪,也是宝武集团内首次整台套的成功尝试,标志着太钢在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太钢不锈冷轧厂2# 轧机原配置ABB公司板型仪,随着设备服役年限增长,故障率逐步上升,导致设备停机维修频次增多,对生产线连续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落实公司关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部署,解决进口板型仪在维修备件供应、技术支持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太钢装备部与不锈冷轧厂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联合推进2# 轧机板型仪国产化改造。
改造过程中,双方以“全流程可控、全环节达标”为原则开展工作:一是由太钢装备部牵头,联合太钢冷轧厂与国产设备厂商开展多轮技术研讨,针对进口设备核心参数、国产化替代难点制定专项方案。二是建立“日跟踪、周复盘”工作机制,太钢装备部深度对接方案设计与审查、采购验收及施工测试,太钢冷轧厂推进施工进度及现场协调。同时,充分吸纳一线员工的实操经验,对板型控制机理模型进行充分优化,精准调整轧辊配合逻辑,确保板型控制系统更符合生产需求。
改造后经试运行检测,2# 轧机板型控制精度大幅度提高,带钢平整度偏差缩小,产品质量一致性得到大幅提升。此次板型仪国产化改造的成功,不仅降低了设备维护与采购成本,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体现了太钢在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应用上的坚定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太钢在板型仪国产化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2# 轧机的产品规格范围。目前,该轧机已具备轧制超薄规格产品的能力,最薄可达0.1毫米,显著增强太钢在高精度、极薄规格不锈钢市场的竞争力,满足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对材料性能的需求。未来,太钢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与工艺优化融合,在高端装备国产化、核心技术自主化领域开展进一步探索,助力中国不锈钢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
◆南钢“国际领先的1000MPa级高强水电钢”亮相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
9月20日,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如约启幕,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海内外院士,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以及一众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知名企业代表相聚南京江北新区,分享全球顶尖技术最新动态、发布产业科技重磅首创成果,推动一项项合作达成、一批批项目落地。南钢“国际领先的1000MPa级高强水电钢”等2025年度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十大首创成果逐一亮相。南钢副总裁、总工程师楚觉非等参加活动。
南钢在国内率先完成大型水电工程用600MPa级、800MPa级和1000MPa级系列低焊接裂纹敏感性调质高强钢开发,最大生产厚度达到150毫米,满足最低-60℃冲击要求,可按照中国标准、欧洲标准、行业标准、技术协议等不同水电项目要求进行供货,用于水电站压力钢管、钢岔管、蜗壳、配水环管等水电关键设备制造,已供货白鹤滩等国内外40多座特大型水电站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累计供货量超过30万吨。
特别是近三年,南钢800MPa级高强水电钢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批量供货印尼巴塘水电站、巴基斯坦穆罕默德水电站、国网河南洛宁抽蓄、国网浙江衢江抽蓄、内蒙古乌海抽蓄等国内外多个重大水电工程项目。作为国家研制大容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支撑项目、西藏大唐扎拉水电站项目,南钢独家供货了水电站引水系统的压力钢管用600MPa、800MPa级等水电钢。
基于服务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的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双碳”战略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迫切需求,南钢提前策划水电工程用高强钢材料相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工作,特别是在国内外最高1000MPa级超高强钢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通过江苏省新产品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是国内唯一覆盖24毫米-120毫米全厚度规格产品,其中120毫米厚板为全球首制;2022年国内首家钢厂完成1000MPa级水电钢模型钢岔管水压爆破试验和新产品技术评审,解决了水电行业超高强钢材料的“关键战略性新材料”问题,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南钢还牵头联合完成1000MPa水电钢新材料团体标准制定,推进1000MPa水电钢在辽宁清源实现国内首次应用,为超大规模水电项目提供“先行示范”和“技术样板”。
南钢将深度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造水电行业集“研发-生产-制造-应用-评价”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平台,并提供材料轻量化-高效焊接-安装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以及高水头、大容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应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并为全球水电装备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永钢炼铁用上“智能体”
近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工业智能体典型应用案例集(首批)》,收录了华为、阿里云等45家单位开发的智能体案例,永钢集团“高炉专家智能体”成功入选。
高炉炼铁是钢铁制造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流程的能耗、效率与产品质量。
长期以来,高炉也被称作“工业黑箱”,原因就是炉内高温高压且反应复杂,不同操作工凭着经验高低,决策结果差异明显。
面对行业共性难题,永钢集团迎难而上,研发的“高炉专家智能体”,为企业“聘用”了一位专精的“数字炉长”。
这位智能“炉长”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感知-决策-执行体系。
01、数据采集平台归拢的实时数据,经过统计、计算、分析后,真实模拟炉料在高炉内的分布状态,指导操作工调整布料矩阵。
02、内置专家规则库,动态生成最优控制的设定方案。
03、多系统集成,实时统计原辅料消耗,核算冶炼成本,追踪产品质量。
04、预测配料方案的铁水含量与成本,提供最优配比方案。
“高炉专家智能体”的技术创新重构了高炉冶炼模式。
01、原先“黑箱”不可观测的痛点,通过“红外热成像+数字孪生”实现实时可视化。
02、实现高炉与烧结、焦化等上游环节联动,协同决策让能效最优。
03、将碳足迹监测融入决策,让绿色制造贯彻到底。
依托“高炉专家智能体”,永钢1号1320m3高炉用时9天实现全面达产达标,远超传统高炉30天以上的达标周期。
不仅如此,有了这位“数字炉长”,永钢高炉煤气利用率提升近3个百分点,铁水成本指标跃居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