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源消费结构向水电、光伏和风电等绿色化转型,推动汽车用钢、新能源领域用钢向着高强度,高塑性,高韧性方向发展。
汽车用钢、新能源领域用钢的前瞻趋势,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内涵体现,也是行业协会、学会发挥作用、承担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抓手。
2024年11月20-22日,由首钢股份、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联合举办的“新能源在汽车、特殊钢领域应用专题研修班”,在首钢股份迁安基地成功举办。来自首钢股份多个基地的学员和来自宝武太钢、马钢基地,鞍钢本钢基地,河钢乐亭基地,敬业研究院,青岛特殊钢、东北特殊钢等线下线上20余家单位的上百名学员,与来自中国特钢企业协会、钢铁研究总院、鞍钢攀钢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等单位的名师,以“名师讲授+线下线上答疑”交流碰撞的方式,对特殊钢在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交流。
在钢铁战线摸爬滚打五十余年的“钢铁战线老兵”——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专家于叩,代表举办单位作开班讲话。于叩总指出,此次研修培训,以首钢股份为研修主体,以“特殊钢在汽车、新能源领域应用”为研修主题,是在前期对40余家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的慎重决策。年末岁尾,是各单位各部门紧锣密鼓筹划2025年预算及“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刻,线上线下100余名学员抽出三天时间参加研修培训,且有单位在前期报名基础上再次追加报名,充分说明大家对此次研修培训必要性的认可。中国钢铁业转型升级,中国特钢产品走向世界,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愿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愿意整合行业更优质的资源,为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迈向“一带一路”,为特钢产品走向世界,贡献微薄力量。
首钢股份总经理助理刘风刚代表首钢股份致欢迎词。刘风刚指出:此次“特殊钢在汽车、新能源领域应用”专题研修班选择在首钢股份举办,是对首钢股份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首钢股份的勉励和鞭策。双碳“3060”的国家承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即将生效,对中国钢铁生产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中国钢铁业走到今天,不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能的。不争夺国际话语权,也是不可能的。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话语权,就要让自己首先成为国际舞台的强者,国际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此次研修班的举办,就是在给我们传经送宝,就是在凝聚行业力量,一点一点向着行业产品和技术的高端攀登。相信有行业诸多同仁的努力,有协会、学会等国家一级社会团体组织的帮助,有着10亿吨庞大体量的中国钢铁业,一定能够走出行业寒冬,在世界钢铁舞台绽放出中国钢铁业的精彩!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军,为研修班学员做第一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分享。
特钢新材料的品种研发将实现高端化,特钢产品规格将出现极致化。
刘秘书长以行业眼光、专家视角,从特殊钢产业体系框架雏形建立、实现完整产业布局、高质量发展受到世界关注等方面,对特钢发展支撑钢铁行业由大变强,特钢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加速发展进行了阐释。基于对特钢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行业内在发展规律、未来供需形势的理性审视,刘秘书长站在“十五五”发展和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高度,通过对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对人工智能发展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多维度变革,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对特钢材料提出的特殊要求,特钢材料和未来技术研发重点等等,进行了预测和展望,让研修班学员对细分市场领域的高端特殊钢品种状况,全产业链利润分配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具象、更直观的了解。希望将这类性质的研修班办下去,办得更好,推动特钢领域专精特新技术人才的成长,推动高端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推动中国特钢走出去,形成国际国内双促进、双循环良性发展格局。

鞍钢集团攀钢研究院的正高级工程师、汽车钢高强高韧热轧汽车钢项目团队经理李正荣,为研修班学员做第二讲《高强度新能源光伏用钢的开发和应用》分享。
2030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半壁江山。新能源用钢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李正荣高工简要回顾了攀钢的发展历史,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打破国际冶金界称之为“呆矿”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世界难题,全国钢铁领域108名专家组成攻关组,因“夺铁大会战”工业试制在首钢完成和首钢结下的渊源,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度,从耐候钢的特点及分类、光伏支架用耐候钢研究、高强耐候钢的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行业市场格局、绿色环保约束等方面,将25年潜心研究成果、研究心得,个人梦想等,和研修班学员做了真诚交流。希望以行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力量,降低腐蚀对经济发展、生命安全造成的巨大损失,共同推动绿色环保创新钢种的广阔应用前景。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科技研究院、研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机理规律和耐蚀钢的刘超教授,为研修班学员做《耐蚀钢调控机制与腐蚀大数据技术应用》分享。腐蚀是制约装备设施长寿命安全服役的卡脖子难题。低合金钢生产工艺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材料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高品质耐蚀低合金钢迫在眉睫。刘教授从发展高品质耐蚀低合金钢的历史背景,耐蚀钢机理研究,包括低合金钢和不锈钢中各类夹杂物诱发局部腐蚀萌生的微观机制与耐蚀性能和各类夹杂物微合金化(Te处理、Ca处理、RE处理)调控工艺研究方面,腐蚀大数据技术研发历程、腐蚀大数据在钢材腐蚀动态监测过程的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腐蚀大数据技术对新型耐蚀钢研发方面,对腐蚀过程的复杂性、通过数据积累掌握腐蚀机理和规律的重要性,和研修班学员做了非常专业的分享。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低合金耐蚀钢研发新思路,给开发材料方式、提升耐蚀材料品质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钢铁研究总院特殊钢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轴承钢首席专家、国内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研究专家曹文全教授,为研修班学员做《中锰汽车钢研发及应用思考》分享。中锰钢是具有更高强度、韧性、耐磨性、抗疲劳性、耐蚀性,能够承受更大荷载和冲击力,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较长使用寿命的钢种,是第三代汽车用钢主要钢种。曹教授从汽车用钢发展现状、第三代汽车用钢发展方向、中锰钢工业化试制过程、冶炼难点、推广应用要求、第三代汽车钢成型技术、中锰钢逆相变与强韧化机制等方面,和研修班学员分享了多年对中锰汽车钢研发应用的思考。结合轻量化与高强韧一体化带来的挑战,曹教授同时分享了中锰钢双相层状结构调控与强韧化机制、热轧与冷轧中锰汽车钢的超塑性、高淬透中锰钢的组织性能调控与耐磨性等的研究心得,对未来通过工业化生产实现超大零部件成型或汽车整体成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钢铁研究总院刘剑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高端特殊钢基础理论、品种、工艺装备和流程技术研究。刘剑辉教授为研修班学员做了《汽车用高品质特殊钢材料的现状和发展》的分享报告。 汽车用特殊钢占全国特殊钢总产量的50%左右,高纯净化、高强韧性、高均质化、高表面质量、超细晶化、长疲劳寿命,是汽车用特殊钢技术质量发展方向。刘教授从特殊钢的概念与发展、特殊钢的表现、汽车用钢的概况、汽车零部件用钢在汽车四大系统应用环境、技术要求、高品质汽车零部件用钢发展趋势,中外汽车用钢比较,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技术路线及对材料的要求,特殊钢的经济性开发、跨越钢铁行业与汽车行业的汽车零部件用钢材料共性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将汽车用高品质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冷镦用钢、轴承钢、气阀钢、调质钢等钢种的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特性值、发展趋势等,做了非常清晰的呈现。刘教授希望:聚尖端之力,创多维平台,共同推进汽车用高品质特殊钢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汽车整车轻量化集成技术与车身材料性能研究的汽车轻量化与材料性能研究团队负责人孟宪明,为研修班学员做《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设计及用材解决方案》分享。一代装备一代材料,一代材料一代技术。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提高续航里程的必由之路。在高强钢比例超过汽车用材料70%、经济多材料混合车身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提升钢铁材料的强度、韧性,以及和其他材料的友好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孟院长从汽车轻量化材料的分类与选择、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与原则、轻量化制造技术,包括一体式温热成型工艺技术、一体式封闭管状件成型工艺技术、连接工艺技术等方面,以用户视角,比用户更懂用户的思维,阐释了钢铁企业从生产汽车用钢到提供汽车用材料的演变逻辑,架设了钢铁制造和汽车制造的最短距离。南京林普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迟建宙,从钢铁行业全流程低碳富氧技术应用、炼钢工序燃烧技术升级、缩短和国外富氧燃烧技术的差距方面,和研修班学员做了交流。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秘书长张百岐主持会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领导、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的领导,全程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研修学员结合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和行业专家进行了交流,行业专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行业高处的站位,职责使命的践行,展示了特钢企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的担当与作为。与专家面对面碰撞交流,探讨疑难,提升了研修学员的行业认知,清晰了未来一段时间的路径选择。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国钢铁业转型升级之路,一定会走得更为坚实,也更有质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